•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智能合约是数字社会的神经网络

发布时间:2024-04-2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原标题:智能合约是数字社会的神经网络)

一、合约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石

“以物易物”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社会经济模型。这种简单的剩余物品交换,背后就是合约的力量。“我用多余的一石米换你多余的一只羊”,这种最原始的合约创造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合约的本质是信任,这种信任不仅创造了经济生态,也创造了社会关系的纽带,形成了超越血缘关系的社群,于是有了宗群、村落的形态。这几乎是所有古文明的初期形态。

这种原始的合约有其明显的局限性。每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剩余商品的价值存在分歧,“我认为一石米能换五只羊,他认为一只羊能换五石米”,缺少锚定物的信任很难促成合约,于是货币的概念应运而生。

货币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血液。关于货币的起源一般有两种主流理论。一种是门格尔的货币商品论,认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持有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交易能力更强的商品,这类商品逐渐演变成了货币,例如农耕社会以牛羊为交易单位;另一种是克纳普的货币国定论,认为货币的价值与其自身价值无关,而是由国家法律所规定,强调货币作为度量国家债务的职能。无论哪种理论,货币的本质是信任模型,商品论中的货币由市场提供信任价值,国定论则强调政府信任作为货币价值背书。

信任是经济社会的神经网络。纵观历史进程,商品货币和国定货币往往是交替出现并共存的。例如西汉初期就出现了国家铸币与私人铸币同时存在的局面,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初也是由北宋时的富商发行。但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张和经济系统的复杂化发展,国定货币逐渐占据历史舞台的主导地位,其本质原因是主权信用往往高于商业化信用。信任是合约达成的基础,是联通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商品与价值的“神经网络”。稳定的信任体系成为货币的基础,也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货币不变的是它的信任内核,变化的是它的形态。从通用商品到贵金属再到纸质凭证,每一次货币形态的升级都意味着交易效率和资本效率的提升,因此货币形态的变革见证了经济社会的升级。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货币从有形到无形已经成为必然的演变形式。数字化货币已经通过银行卡、移动支付等技术走入千家万户,数字化技术也带来了新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应用。随着经济社会全面走入数字化,合约与其背后的信任体系,也必将面临着一次质的升级。

二、智能合约:数字时代下的信任体系

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推出了一款街头自动贩卖机,当你投入一枚10美分硬币,它会给你吐出一瓶可口可乐;当你投入一枚25美分的硬币,它除了一瓶可口可乐,还会给你一枚10美分和一枚5美分硬币的找零。这个看起来稀松平常的装置却吸引了计算机科学家Nick Szabo的注意。Nick被自动贩卖机表现出来的简单而又高效的合约执行能力深深吸引,他构想了一种数字化合约,可以服务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像自动贩卖机一样便捷又可靠。Nick将这种合约称之为“智能合约”。

1994年,Nick Szabo正式提出了智能合约的概念,并描述其为“以数字形式指定的一系列承诺,包括各方履行这些承诺的协议”。Nick的智能合约理念是高度理想化的,是优于传统合约的更高级的合约形式,是数字时代下的数字信任体系。要理解智能合约与传统合约的区别,我们可以套用Nick本人提出的“干代码/湿代码”的比喻:

  • 传统合约是“湿代码”(wet code),可塑性强、解释性强。“湿代码”的执行依赖人的参与,这就意味着存在模糊空间和不确定性。“湿代码”的典型例子是法律,即使条文明确,执行时也往往会加入人的主观意志,可能导致误判、漏判、标准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
  • 智能合约是“干代码”(dry code),通过计算机语言明确合约的执行条件和执行流程,并在一个可信任的执行环境中,依赖可信任的数据运行。“干代码”就像风干后的水泥,一旦成型就不存在变形的空间,代码的出发条件和结果是100%可预期的。“干代码”的理念也成了后来区块链行业主流语境中的“代码即法律”这一信条的来源。

理想中的智能合约有三个核心特性:

  • 稳定性:智能合约奉行“代码即法律”原则,规则明确且不可更改;
  • 开放性:智能合约的开放性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全球化(global),系统应是全球化且无准入门槛的,以消除一切地缘或区域限制;二是公开化(public),所有智能合约的逻辑透明,公开可见,以形成无中介的群体信任;
  • 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的制定和运行应当基于一种公开共识,而不是基于中心化的机构或者中介组织,用户不应需要信任任何中介,而是由共识机制提供稳定可靠的信任源;

这些特性具有极高的时代前瞻性。尽管Nick Szabo在1994年就提出了智能合约的概念,但在当时却并没有创造出有价值的应用,其根本原因无法创造一个可信任的执行环境供智能合约运行,也无法为智能合约提供真正可信赖的数据。

区块链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区块链的本质是信任机器。分布式账本让执行在链上的交易可信透明,链式数据结构让链上数据不可篡改,这为智能合约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土壤。早在1998年,Nick Szabo就提出了一个“比特黄金”(Bit Gold)的概念,Bit Gold 是独立密码学货币的第一个模型,它将两种理念结合了起来:使用点对点网络来维护一个分布式的账本;以及一个基于计算难题的工作量证明。(这两点与2008年中本聪提出的比特币系统有极高的相似度,以至于包括马斯克在内的很多人都曾经猜测Nick Szabo就是中本聪本人。)

比特币的出现与成功验证了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全球化数字经济的可行性。但智能合约真正大放异彩,还需要等待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它就是以太坊虚拟机。以太坊为智能合约添加了重要的第四特性:可编程性。如果说比特币和初代区块链是全球化的支付系统,可编程智能合约的出现让以太坊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化数字计算机,也创造出了当前区块链技术最成功的应用生态。

三、智能合约:全球数字化基础设施

当人们还在质疑比特币是否是庞氏骗局,质疑区块链有无实际应用场景的时候,以太坊携智能合约在短短几年内就创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数字化基础设施。以太坊是建立在比特币技术之上的下一代“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其核心是一种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脚本语言,使得任何人都可能直接在区块链上开发应用。今天,以太坊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公链之王”,拥有1.6亿用户,日活跃用户超过50万,日交易规模超过300亿美金。以太坊原生代币ETH当前市值超1700亿美金,依托金融、保险、游戏、社交、贸易等丰富业态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公众影响力。

从可乐贩卖机,到Nick Szabo的智能合约理论;从比特黄金和比特币,到以太坊;我们见证的是智能合约所创造出的新一代数字信任体系,其基础是区块链这一信任机器,其未来是Web3下一代互联网。上文提到的智能合约四大特性,也正对应了Web3相对于Web2的核心特性差异:

  • 开放网络:区块链网络是无主的,不被任何单一实体或个人控制,无需许可任何人可参与,即国际化(global)且公开(public)的;
  • 公平网络:没有创始人、董事会、管理层、员工体系,人人皆可参与治理,拥有全新协作模式-DAO,实现去中心化的合约达成;
  • 透明网络:公私钥加密,链上数据全网公开的“信报箱模式”,实现合约公开透明可审计;
  • 零信任网络:逻辑通过智能合约实现,Code is Law,实现陌生人大规模无摩擦协作,最大化实现智能合约的可编程性;

四、智能合约构建下一代数字安全范式

区块链作为信任机器为智能合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舞台,智能合约以其全新的数字信任能力也推动了数字化信任体系的变革。上文提到了Web3特性之一是零信任网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网络安全领域的“零信任”范式,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可以说,智能合约推动创建了升级版零信任安全范式,是下一代数字安全范式。

网络安全中的“零信任”框架强调“永不信任,永远验证”,是与传统IT安全中的“边界防护”相对应的“饱和式防护”,通过对每一个网络和数据请求的验证来提升系统安全性。“零信任”并不是真的零信任,而是仍然需要一个信任根来对所有请求进行验证。因此,“零信任”框架虽然带来了安全性的整体提升,但却无法解决信任根的风险问题,甚至一定程度加剧了中心化信任风险。

智能合约带来的“零信任”指的是“无需信任”。“无需信任”依赖两个层面的技术实现,一个是区块链所提供的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每一个节点依靠共识机制来维护数据的正确性和完备性,用户可以无条件信任链上数据;另一个是智能合约与区块链结合产生的逻辑信任完备,用户不需要信任自己的交易对手方,因为对方未来的行为都写在链上智能合约上了,公开且无法更改。

区块链与智能合约所带来的“零信任”当然不是零风险。新的数字安全范式需要新的安全科技。智能合约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的特性意味着一旦链上的合约本身有安全风险,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据ChainAegis统计,仅2023年第一季度因合约漏洞造成的安全事件就达到25起,累计造成超过3.62亿美元的资金损失。如何保障合约本身没有漏洞,就需要智能合约审计这一新兴技术。

新的数字安全范式也需要新的监管科技。去中心化不意味着去监管,任何新兴行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监管合规。智能合约的普遍应用为监管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空间,例如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的去中心化KYC(了解你的客户)、KYT(了解你的交易)和反洗钱审查,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重点研究方向。

五、数字社会神经网络:机遇与挑战

数字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推进, 产业数字化、资产数字化、数据链上化是必然趋势。我们将智能合约比作数字社会的神经网络,正是看到了其重要的连接价值。我们相信,智能合约在未来以下几个领域的突破,将把人类带进真正的数字时代。

1. 账户抽象—连接数字身份

以太坊有两种类型的账户:外部账户(Externally Owned Account, EOA)和合约账户(Contract Account, CA)。前者由用户私钥控制,而后者由存储在智能合约账户(有时也被称为智能钱包)内的合约代码控制。外部账户的权限要大于合约账户。账户抽象化(Account Abstraction, AA)则是一个可以让合约账户成为和外部账户一样的 “顶层”账户的提案,其动机和想法可以追溯到2016年年初Vitalik提交的一个issue,文中建议“与其将ECDSA签名算法和默认的nonce 机制写死在协议内作为‘标准’的账户安全机制,不如初步建立一个(统一的)账户模型,在未来把所有的账户都变成合约,让合约可以支付gas,让用户可以自由定义自己的安全模型。”。

账户抽象的价值在于可以大幅度提升用户与区块链的交互体验,一个典型用例是低门槛钱包。通过账户抽象,用户可以无需管理私钥,使用更加熟悉的Web2交互体验来实现同等安全性的Web3应用交互,也可以实现比如多签安全、基于社交的钱包恢复(social recovery)、支付限额、地址黑/白名单以及无需 gas 费用的元交易。可以说,账户抽象是连接Web2和Web3数字身份的最佳实现路径,是Web3实现大规模应用(Mass Adoption)的必经之路。

2. 通用预言机—连接链上链下数据

在一个理想的数字化世界里,所有数据都是链上数据,但这个世界还很遥远。“如果上链的数据本身有问题,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的特性反而成了枷锁。”如何安全可信的连接链上链下的数据信息,就需要预言机来实现。预言机的功能就是将外界信息写入到区块链内,完成区块链与现实世界的数据互通。它允许确定的智能合约对不确定的外部世界作出反应,是智能合约与外部进行数据交互的唯一途径,也是区块链与现实世界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

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因为对链下数据的强烈需求(例如交易所代币价格),预言机技术相对成熟。例如以太坊上第一个去中心化预言机解决方案Chainlink,通过在链上的智能合约和链下的数据节点,通过奖惩机制和聚合模型的方式,进行数据的请求和馈送。Chainlink更关注支付场景的应用,比如帮助银行与企业之间建立智能合约。在通用预言机领域,例如能源、交通、航运等企业数据的区块链预言机,不仅可以为区块链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也是企业数据要素化、数据资产化的优秀解决方案。

3. 多层网络与跨链支付—连接异构链

在去中心化思想的引导下,区块链的未来生态一定是多链的。一个高效的数字社会中会有数以万计条公链共同运行。链与链之间的价值和数据转移,需要智能合约支付网络来实现。当前Layer2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很大程度地解决了例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公链交易性能与交易费率的问题,未来更加成熟、更加开放的智能合约支付网络将会大幅度提升社会经济数字化运行的效率。

六、总结

信任体系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数字时代需要数字化的信任体系。区块链是天然的信任机器,区块链技术与智能合约的结合已经创造出了如以太坊这样的全球数字化基础设施。在数字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智能合约不仅改变了传统数字安全范式,为数字化信任体系提供技术基础,提出新的安全技术与监管技术需求,也像数字社会的神经网络一般,连接着虚拟与现实,链上与链下,过去与未来。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汪德嘉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智能合约是数字社会的神经网络